到了三月初六淩晨,有內官聽說張邦昌三月初七就要登基,已經坐不住了,他們殺掉了妻子及其他家人,燒毀了居所,聚集了數百人,一起找到吳革,表示當天就要起兵。
另一種狀況是居家檢疫者、居家隔離者失聯時,才會公布姓名尋人而拱門旁的作品構圖也與之相互呼應。
本次展覽則將作品分為「虛實之外」、「真實之外」、「藝術之內」、「視覺之界」四面項來談論,並且於展場中展出五台陳贊雲各時期使用的攝影機,讓觀眾更能了解陳贊雲從底片機到數位相機的歷程。Photo Credit: 當代館提供 展場入口 藝術家與策展人的選件對話 本次展出的作品為陳贊雲近年因為工作需求周遊列國看展時做的紀錄檔案,原本只是幫助自己記憶作品的簡易攝影日記,再加上看展時所發現藝術品因為展出空間、環境產生變質的當下,透過攝影的方式以自身藝術敏銳度和攝影眼去詮釋不同的藝術向度。從近年累積觀展的上萬件藝術檔案中挑選出展出40多件的作品,經過與策展人的討論後,最後挑選出本次展出的26件作品去談論藝術的向度。正也因為這樣的純粹性,更讓本次的展覽作品有種私密日記公開的感覺。」我想這樣的雙向對話,才能夠說服陳贊雲最後點頭展出目前26件作品的原因吧!經過現場親自描述作品拍攝當下的場景和想法時,更能夠感受到每件作品的巧思和想傳達的藝術向度。
不過,要能夠讀懂日記沒寫出來的註解,還需要有相當的藝術知識和背景。從1986年拍的雕塑佐陽光談起 這件作品為1986年陳贊雲於東京使用哈蘇底片機所拍攝,是本次展出作品中唯一一張由底片機所拍攝,本次展出為轉為數位檔的版本,並且在兩側加上鏡面,讓原本作品中已經很難以分辨的詭譎空間維度更為有所想像的可能。2000年之後,部落格(Blog)逐漸流行,動保志工和一些團體也會以做紀錄,例如無名小站(已關閉)、痞客邦、Xuite隨意窩、PChome個人新聞台等。
1992年,昭慧法師發起「反挫魚運動」,除了成功激發民意回響、讓政府取締相關業者,也促成了關懷生命協會的成立。如今,隨著電腦、網路、手機的問世,我們不只進入資訊時代,也開啟了知識與創新的時代 根據行銷科技公司ClickZ於2019年5月發表的調查,在全球77億人口中,網路使用者有44億,每天平均上網6小時42分鐘。如果一個活動內容有問題,例如費用太貴、時間太長、主題太小眾,花再多的力氣做行銷,效果仍是有限。BBS(Bulletin Board System電子布告欄系統)曾在各大專院校風靡一時,鄉民大本營PTT在1995年創立,至今註冊會員約150萬,有素食版和寵物相關版。
另外由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公布的2018台灣網路報告,全國上網人數推估為1866萬,整體上網率達79.2%,在亞洲僅次於日本與南韓。此外還有網路論壇、討論區,例如流浪動物花園、台灣認養地圖、貓咪論壇等。
直到目前,實體活動仍具有一定的重要性,雖然網路的傳播更廣更快,然而人與人的溝通、人與動物的互動,仍是科技無法取代的。而後在1992年6月9日,TANet宣布對一般使用者開放服務,網際網路從此日漸普及,影響民眾生活各個層面。影片則是另一個傳播主流,其中最大平台YouTube成立於2005年,口號為「Broadcast Yourself」(表現你自己),每個人都可創立自己的頻道,有不少動保人向YouTuber看齊,發揮更大的傳播效應台灣學術倫理教育諮詢中心也推出掠奪性期刊的課程,避免學者落入掠奪性期刊的陷阱。
目前Bealls Lists是辨識掠奪型期刊的唯一較完整的參考依據,這份清單是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的副教授級圖書館員Jeffrey Beall,自2009年後觀察掠奪性期刊與掠奪性出版商彙編整理,並免費提供大眾取用。對此Beall保留「申覆」機制,將有佐證資訊的正規期刊從名單中移除。不過,既然OA期刊可讓讀者免費取用、不會有訂閱收入,OA期刊因此發展出「向論文作者收取刊登費用」的作者付費制度,或向研究者任職的機構與研究補助機構收取出版費用,藉此維持期刊營運所需的基本經費。Bealls Lists中列出的期刊有高達九成屬於科學、科技與醫學領域,有近一半為2年內創刊,在收錄論文數量上,有一半以上的出版商僅出版一份有內容的期刊,六成以上的論文數量低於50篇。
如果作者投稿後,拒絕繳交高昂的出版費用,期刊有可能宣稱自己擁有論文的使用權,恐嚇作者不得將論文投稿至其他刊物。文:JLIS-圖書資訊學刊 2019年5月下旬,各大媒體的新聞版面中突然出現一個火熱的標題:「國內研究『吃鳳梨可以治療飛蚊症』登上國際期刊」,頓時引起許多民眾討論與學者、醫師的澄清與駁斥,科學知識學群「PanSci泛科學」也發表文章〈傳說「吃鳳梨可對抗飛蚊症」,這個「研究結果」搞錯了些什麼?〉,從論文本身的缺失反駁,點出論文中沒有對照組、統計方式錯誤、文中諸多錯漏字等問題,更發現發表此論文的The Journal of American Science有可能是「掠奪性期刊」。
將論文投稿至掠奪性期刊的作者,不一定知道該期刊就是掠奪性期刊。惡狼的影響:掠奪性期刊不只影響學者 即使不討論以營利為目的的學術出版心態是否正當,掠奪性期刊所造成的危害不僅包括內容有誤的論文會誤導大眾(比如「吃鳳梨治飛蚊症」的報導),對論文作者、其他學者、正規學術期刊、圖書館,乃至於學術倫理,都帶來負面影響。
學者必須要有穩定的論文出版數量,才能爭取研究經費。另一個導致掠奪性期刊出現的因素,是學界以「論文出版量」當作績效評估指標的風氣。所以,什麼是掠奪性期刊? 掠奪性期刊是以開放近用(open access)經營模式向學者邀稿,並以「論文處理費」等名目要求學者繳費才能刊登論文。由於Beall缺乏直接與出版商互動的經驗,有時會將正規經營的新興OA期刊納入。此類行為不僅會對學者本身名譽造成傷害,也會影響大眾對學術領域、高等教育的信任。因此,這類期刊的興起會對學者名譽造成損害、擾亂學術出版秩序,更甚者會影響大眾對研究學者的信任度,對整個學術領域造成損害。
當傳統學術期刊不接受學者的投稿時,接受OA期刊的主動邀稿就是快速增加論文數量的方式。不過,Bealls Lists也未公開各期刊的完整收錄原因,使得學者想辨識掠奪性期刊時,依舊缺乏足夠可信與權威的判斷依據。
這些品質低落的掠奪性期刊就有可能被其他不求甚解的研究者引用,影響學術發展,而高品質的正規期刊則會因訂閱費的減少而經營困難,造成研究者、圖書館與正規期刊的損害。更長遠的影響則是對學術倫理的危害。
如何辨識惡狼:瞪大眼睛 雖然如今部分學者對掠奪性期刊有一定認知,但要辨識掠奪性期刊並不容易。即使作者拒絕,期刊也可能將論文惡意修改後,逕行刊出,造成作者的名譽受損。
掠奪性期刊可能會使用以假亂真的聯絡資訊、看似具有權威性的期刊名稱、在編審團隊中列出幾位該領域著名學者名字(儘管該學者可能不曾同意過),盡力讓論文作者以為這是值得信任的OA期刊。不過,學術期刊的運營需要大量經費維持,導致近年來學術期刊的訂購費用不斷成長、大型出版社壟斷學術出版。惡狼的出現:從學術出版說起 要說明掠奪性期刊的興起,必須先了解過去學術期刊的收費機制與開放近用。若學者想獨立辨識掠奪性期刊,目前許多圖書資訊學者或研究單位都有提供辨識方式。
對此,學術界開始提倡開放近用期刊(以下簡稱OA期刊),這類期刊的特點在於讀者可免費取得與使用學術論文,促進學術傳播。最後,PanSci泛科學推論結論:「『每天食用鳳梨』與『改善飛蚊症』之間的因果關係尚不明確。
傳統學術期刊的主要收入來源為圖書館的訂閱費用,期刊為了維持用戶的訂閱動力,會設置同儕審查、邀請專業學者進行編審,確保期刊品質得以吸引讀者持續訂購。比如期刊意圖囊括多種學術領域以吸引學者、期刊的創立時間較新、期刊收錄論文的數量過少、論文的實質內容參差不齊或重複。
由於OA期刊可免費取用,圖書館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掠奪性期刊收錄至館藏,甚至因為OA期刊毋需訂費,圖書館在有限的經費下,就減少花費高額費用訂閱其他期刊,以維持運作。由於「作者付費」代表出版商不一定要嚴謹審查論文的品質,仍能確保有收入來源。
由於此類期刊的營運目的僅為獲利,不重視論文品質,也缺乏完整的同儕審查與編審流程。學者固然該注意自身行為是否符合學術倫理,但掠奪性期刊提供學者一個為惡的平台,更不可取。然而,這份清單並不完美,亦難以維護,並已於2017年停止收錄。且網際網路的普及造成OA期刊的創立門檻降低,出版社甚至只需要運用免費的部落格平台與電子郵件,就能向研究者邀稿。
若學者發現只要付費即可出版論文、加速論文產量,就有可能出現將一份研究分成多份出版、剽竊自己或他人作品、重複投稿,或做出其他不符合學術倫理的行為此類行為不僅會對學者本身名譽造成傷害,也會影響大眾對學術領域、高等教育的信任。
惡狼的出現:從學術出版說起 要說明掠奪性期刊的興起,必須先了解過去學術期刊的收費機制與開放近用。目前Bealls Lists是辨識掠奪型期刊的唯一較完整的參考依據,這份清單是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的副教授級圖書館員Jeffrey Beall,自2009年後觀察掠奪性期刊與掠奪性出版商彙編整理,並免費提供大眾取用。
如何辨識惡狼:瞪大眼睛 雖然如今部分學者對掠奪性期刊有一定認知,但要辨識掠奪性期刊並不容易。若學者想獨立辨識掠奪性期刊,目前許多圖書資訊學者或研究單位都有提供辨識方式。